噪声监测师:守护宁静
2015-07-02 09:57:59
(黄石日报 记者 廖巍巍)19日,市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王毅民刚做完噪声监测回来,虽然初夏时节的气温不算很高,但是汗水已经浸透了他的衬衫。
水、气、声、渣都是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面,但是噪音污染常常容易被人忽视。“大家一般认为噪声污染只让人烦躁,睡眠差。殊不知其还会引发心脏病和耳鸣等疾病,进而减少人的寿命。”王毅民说。
王毅民在噪声和振动环境监测领域可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劳模”,一干就是33年,时间之长属“全国之最”。“我们上班的时间可能是白天,也可能是晚上;可能是城区,也可能是乡下野外,所以能在这个领域长期坚持的人寥寥无几。”王毅民说。
随后,他翻开了工作笔记,记者看到上面的记录:去年一年,加班85次;今年1月至4月,加班49次……不仅没有加班费,他们的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,有时是在漫天灰尘的搅拌机旁,有时是在悬在半空的工地吊塔上,有时在刺鼻的化工厂,有时在乡间的茅草地。
今年1月3日晚上,王毅民带队下乡监测噪声污染点。既是近视眼,又要走夜路,结果可想而知,在第一个监测点就踩进了水田。大冬天里小腿以下全部湿透,王毅民硬是坚持完成了所有的监测任务,直到凌晨3时才返回黄石。在王毅民的记忆里,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,为了监测精确的数据,他曾经进过工厂的碱池里,也曾经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,零距离监测运行中的X射线检测仪。靠着这种踏实肯干的风格,王毅民完成了近百个噪声污染源治理工程,解决了一大批噪声污染居民的纠纷难题。
监测噪声是手段,解决噪声问题才是根本。为此,王毅民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里刻苦钻研,如今已成为全国噪声和振动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家,不仅参与了环境振动国标修订,还多次受到国家环境监测总站邀请,对全国专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,参与了全国几十个科研、环评、验收、污控项目的评审。
1997年,西塞山区一石油厂,在输油过程中产生噪声污染,引起民怒,而当锅炉、风机、水泵等处装上由王毅民发明的“壁式通风消声器”后,噪声指数达到了居住环境的标准值;2003年6月12日,在王毅民的建言和推动下,华新石灰石矿和砂页岩矿、市建化三分厂正式采用新的减振爆破技术,影响四万余名市民长达8年之久的噪声顽疾终被解决;黄石多处大规模噪声和振动污染扰民的矿山,在王毅民的指导下,均改进了爆破技术,城区五万余名市民从此过上了安宁日子。
“今年59岁了,明年4月就要退休了。”王毅民呵呵一笑。他说,要尽最大努力去培养接棒人,继续为市民守出一个“静静的黄石”。